2016年8月28日 星期日

怪物(嚴重劇透)

    《怪物》是一部2015上映的科幻驚悚片,導演為拍過《新世紀福爾摩斯》的保羅麥格根,這部作品是改編自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這是一個故事與原作相差不少的電影,但所要表達的道理其實非常接近。故事述說一位科學家維克多‧弗蘭肯斯坦(詹姆斯麥艾維 飾)在馬戲團尋獲一名無名的小丑,他發現這名小丑擁有極高的智慧(生物方面),他對人體構造非常了解,於是維克多將這名小丑從馬戲團帶走,這個行為引來了馬戲團人員的不滿,立即派人將他們追回,這些馬戲團的人不但沒有將小丑帶回,還有一個人因此喪命,於是倫敦警方也開始介入這項調查。

    維克多帶著無名小丑到家後,給了他一個名字,從此之後,這名小丑便叫做伊果(丹尼爾雷德克里夫 飾),伊果認為維克多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而且他本來就對生物很有興趣,所以答應維克多進行神祕的生物實驗,維克多所做的實驗是將屍體復活,他用了一隻猩猩做為實驗對象,經過長期的測試後,他們將成品帶到大學展示,在少數民眾面前表演了一場復活秀,殊不知那隻猩猩突然失控,開始攻擊活人,於是維克多親手毀了自己第一件作品。羅蕾萊(原為馬戲團表演者,曾經被伊果所救,潔西卡‧布朗‧芬德莉 飾)看了這個實驗後希望伊果可以勸維克多不要誤入歧途,她認為維克多並不是使原本的生物復活,而是創造一個額外的生命,但維克多完全不在乎這些勸告,反而繼續進行實驗,有一天,伊果看到維克多被他的父親罵了一頓(因為他被大學退學),維克多卻不是很在乎,因為他認為自己的研究重要多了,過沒多久,維克多告訴伊果自己的夢想,伊果便改變心意,他決定繼續幫助維克多。
    某天,伊果和羅雷萊參加一場舞會,他回到家時發現警方打算攻破它,於是伊果從密道逃進去,並發現維克多正準備帶著屍體逃離,伊果這時終於忍不住了,因為在他面前是一副被挖去雙眼的人類屍體,他馬上走到維克多身旁,希望能夠確他放棄,這時一個跟蹤伊果的警察也進入了內部,並打算將維克多送上法庭,沒想到還是讓維克多和伊果逃掉了,自己也因此傷了一隻手。芬尼根(維克多實驗的贊助者)馬上幫他們準備一台馬車,但伊果拒絕前往,便被芬尼根的手下扔到水中。伊果逃上岸後,先是跑到羅蕾萊家中治療,隨後便與羅蕾萊一起前往芬尼根在蘇格蘭的大宅(下次實驗的城堡)。伊果在此得知維克多想要進行復活實驗的真正原因,不過實驗開始就難以阻止了,這隻人形怪物確實活了起來,但沒有靈魂,他將現場所有人都殺了(除了維克多和伊果),維克多此時才坦承自己做錯了,2位主角合力殺死這隻大怪物,伊果卻在中途被打昏,醒來後只剩下在外與他相見的羅蕾萊和維克多的信。這封信的內容大致上就是祝福伊果和羅蕾萊幸福,而維克多會繼續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雖然他視伊果是他的知己,未來也可能會再一次找他幫忙,但暫時是離開了。這是一部改編很多的電影,雖然我覺得這部片拍得超級普通,但劇情真的很有意思,劇情和演員是本片最大的2個優點。
    片中的維克多想要復活屍體是因為他尊敬的哥哥為了救他而死,他希望能夠別人不會再遭受同樣的痛苦,維克多並不相信上帝,他認為只有實體才是真實的,他同時對於自己的能力感到欽佩,所以當警察說維克多的行為是褻瀆上帝時,維克多說:「你口中的上帝根本無法救活你死去的妻子,只有我才能!」,強烈的野心和慾望使他迷失了自我,沉醉在自己的實驗中,他不顧人們對他的批評,因為他覺得只要實驗成功,「弗蘭肯斯坦」這個家族就會名留青史,他也不再會被人們看輕。我認為這個角色的個性和原著的維克多十分相近,同樣自大、不顧旁人,卻又稱不上邪惡,在艾德華‧曼德森所撰寫的《最重要的事: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中便有提到《科學怪人》的來源和角色,本書中提到很多電影都忽略的事,那就是維克多並不是一個善良的人,很多電影雖然忠於原作,卻為了塑造怪物的可怕而忽略這點,在眾多《科學怪人》的電影中,維克多是一位實驗失敗而產生悔悟的可憐人,也許故事中的他是自作自受,但一切難道只是因為他創造並拋棄這個怪物?
    其實這隻怪物正是維克多的化身,是他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這2個角色都是極端的例子,維克多從小受到了過多的關愛,使他認為人是可以取代的,因此他也產生了一種孤僻的個性,電影中的他和小說一樣不善與人相處,甚至認為愛人是浪費時間,也覺得實驗比一切重要,不過還是懂得悔悟,雖然稱不上是善良,但也絕非邪惡,很多電影常常將這個角色美化了,這是我覺得《怪物》做得非常優秀的地方,維克多覺得伊果和羅蕾萊談戀愛是浪費時間(呈現維克多孤僻的性格),他也總是將實驗擺在第一位(冷酷固執),卻仍然尊重伊果的意見,甚至會對自己的作為感到慚愧(悔悟),整體來說,片中的他是一個本質善良卻過於瘋狂的科學家;原作中的怪物因為被拋棄,所以一切都是從模仿開始,他因為一家人而懂得愛,也因為人們對他的行為而懂得憎恨,而被拋棄又被欺騙正是他想要復仇的原因,電影中的怪物在最後20分鐘才出現,而且一下就死了,可見他並不是本作品的核心,卻仍是一個重點。
    片頭已經將本劇的重點指出:「我們都聽過這個故事,但如果怪物不是怪物本身,而是創造他的人呢?」,這段話直指了本片所要表達的意義,有時候怪物並不是其他的生物,而是人,這點在小說和電影都一樣,只不過用了不同的方式呈現,片中的怪物是一個瘋狂的人所製造出,而且裡頭的人認為違反大自然的法則便是褻瀆上帝,因此他們視維克多為罪孽深重的惡人,一個誤入歧途卻執迷不悟的人有時才是真正的「怪物」,因為他們會因為一時鬼迷心竅而不斷傷害周遭的人,他們犯了錯還不打緊,真正可怕的是悔悟之後還不放棄的固執,這就是這部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當然不只這一個,但它是最主要的;小說中的怪物是從故事開始不久就出現了,這隻怪物所代表的正是維克多,因為他是被維克多製造出來的,並不是天然產物,維克多當然也是他的學習對象之一,他們2人同時是天差地遠(身分、性格),同時又是如此接近,簡單來說,維克多的潛意識與怪物一樣醜惡,但他是受過教育的人,美化的個性成功掩蓋了連他自己都不了解的深層內在,反而是由一隻怪物反射出來,所以他的內在並不是真的懂關愛和寬容,他卻以為自己懂,前面說過他認為人是可替代的物品,既然有這種想法,又怎麼可能真正了解愛一個人,不論是電影或小說,真正可怕的都是人,這也是我認為這部片比其他《科學怪人》電影更細膩的部分,它成功還原了一個角色的性格。

    伊果和羅蕾萊是片中非常重要的2個角色,他們到後期成了一對情侶,同時也還是朋友,大家應該都知道真正的朋友是能在關鍵時刻給你一盞明燈的,伊果很明顯就是維克多的那盞明燈,在維克多誤入歧途時給予提醒,由於維克多是伊果的救命恩人,所以伊果也常常因為維克多不穩定的情緒而躊躇不定,這種時候,羅蕾萊會給予伊果建議,並安慰他,這也是伊果最大的勇氣來源。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雖然維克多和伊果才是真正了解科學的人,但常常也因為過於著迷而忘記外在的一切,羅蕾萊明明對科學一點都不了解,卻能指出實驗最大的問題,她在片中告訴伊果:「你們並不是將猩猩復活,而是創造一個不屬於這個世界的生命。」,伊果將這些話告訴維克多,維克多卻說:「因為我們復活的是低智商的猩猩,我們應該用人體做實驗」,這段話可以知道2件事,那個時代的人認為只有「人」才是有智慧的生物,第2件事就是維克多對於復活研究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
    原作小說將維克多‧弗蘭肯斯坦定位成「現代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是神話中的角色,他偷走眾神的火種,並分給人民,也就是希臘傳說中「火的起源」,而「現代的普羅米修斯」所代表的是「生命的起源」,由於這個稱號是小說的副標題,很多電影根本沒有注意到,但我想這個編劇很可能注意到了,因為片中的人體實驗品就叫做「普羅米修斯」,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可能大多數的人都不會發現。小說中的維克多被賦予太多關愛,他認為那是一種控制,而那種控制是罪惡感使然,承受卻無法回報,所以他一直認為自己是被決定的,所以他創造這個實驗的目的正是反抗大自然,而電影中卻是為了讓哥哥復活,但這部分也有個相同點,因為他認為上帝幫助不了人,所以他要逆天行道,警察告訴他:「你所做的是褻瀆上帝的行為,人死後是會上天堂的,這麼做違背大自然的法則」,維克多當然不信這套,自然也顯示他的作為「不自然」,從這麼多的例子可以知道這部電影和小說大同小異,即使故事發展差很多,表達的意涵卻是相近的。
    我非常推薦瑪莉‧雪萊的《科學怪人》和德華‧曼德森《最重要的事:七大經典小說中的人生智慧》,後者是一部介紹7本小說的讀物,每本書的解析都非常詳細,從作者的真實生活對照他們的文章,推薦看完書中介紹的作品後再去看它的解析,《科學怪人》一本書也才300頁左右,它的介紹就有40頁,而且談及的劇情不是很多,更多的是對於作者的意義。《怪物》這部電影不是我非常喜歡的電影,但我也不覺得難看,我認為它有華麗酷炫的特效、細膩有趣的故事和詹姆斯麥艾維的精湛演技,我唯一不喜歡的也只有拍攝手法而已,雖然是劇情與原作相差最多的《科學怪人》電影,卻也是角色個性掌握最到位的,所以只能說每個人的喜好不同,還算推薦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