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 星期五

生存者(有雷)

    
    《生存者》是一部2016年的美國電影,為《女孩半夜不回家》安娜莉莉阿米普爾所執導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這並不是一部大眾向的電影,看完後,我反而覺得它的觀眾群應該很狹隘,但我個人是蠻喜歡的,整部電影充斥導演獨特的風格,劇情非常意象化,卻也兼具寫實,我想可以算是一部寓言式的電影吧,由蘇琪沃特豪斯傑森摩莫亞(水形俠)主演,而基努李維和久違的金凱瑞都有在本片擔任配角,雖然拍得很簡單,卻帶出了種族、移民政治、夢想和媒體灌輸等議題,甚至有一點像是在反映美國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與其本身的問題,內容可是非常豐富的。


    在未來的美國實施分級制度,他們將自認為低等的人種驅逐出境,艾倫(蘇琪沃特豪斯 飾)便是其中一位,境外是一片看似永無止境的沙漠,她在荒漠中得面臨食人族、禿鷹等危險,費了好多力氣,她總算到達一個叫做「安樂窩」的地方,這個區域的領袖(基努李維 飾)讓人們過著安逸的生活,但艾倫不免感到有些不適應,某天,她在沙漠中行走時遇上了一位食人族(傑森摩莫亞 飾),也得知他在尋找自己失蹤的女兒,而流浪漢(金凱瑞 飾)認為孩子可能在「安樂窩」,於是艾倫回到安樂窩,她是否能成功找到那個孩子?而在一無所有的荒漠,她又能否找到生存的意義。
生存者劇照
     我覺得這部電影很有意思的部分就是在看似迷幻的劇情中塞滿了對現實社會的影射,而且還針對很多點,並從不同角色用不同角度來詮釋同一件事,每一件事都講得認真,但其中蘊含極為犀利的設計又能夠使人會心一笑,有些人說這部片類似《瘋狂麥斯》的風格,而它在設定及尋找生存目標(救贖)這點確實頗為相似。而電影的英文片名就很直接只出情節中的身分問題,由Bad Batch(爛貨、次級品)即可看出。這部電影的節奏非常緩慢,常常會在一個畫面定格很久,故事又偏向說理,所以其實並不適合一個想看完整故事的人觀賞,但很適合喜歡開放式情節的人,我想本片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腦補的。

    「你只看到表面,而不是事情的本質」,充分展現出人們只注重當下發生的事,並對此批判,卻不會探討事情背後的原因,而這些表面常常導致對立,當人們互相傷害的同時,卻沒有追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找錯方向!電影有一個食人族的設定,很直白的表示人吃人的社會,他們沒有人性嗎?故事中顯然是有的,但環境逼得他們不得不傷害同類,藉此生存,但對於其他人,他們只會看到「吃人」,而不會看到他們為什麼要吃人,所以從一開始就對他們抱持恐懼、憎恨的心態,然而這樣什麼也改變不了,改變不了周遭的環境,改變不了這個社會,只有更多的互相傷害與歧視!
生存者劇照
     片中出現了許多不同種類、血統的人,彷彿在暗示美國是個文化大熔爐,雖然這也是個事實,電影也讓這些人過著美國式的生活,電音派對、漢堡、滑板等逐一浮現,同時有個超級大的音響,這台音響諷刺的是媒體思想的催眠,只要沉浸在物質生活中,就無人能夠倖免,每個人都一樣沉淪卻不自知,如同片尾的小女孩,當她父親好不容易找到她時,她卻只是不停喊著要吃義大利麵,而她從小生活在食人族中,這代表這些思想是根深蒂固植入她的心中,甚至改變了生活作息及主張,忘了自己的「傳統」,而且這種思想難以根除,最後她爸直接殺了她的兔子,並煮成料理,可當作是對她的震撼教育。

    安樂窩美其名是個大家都快樂的地方,其實也不過是個空洞的世界,人們藉由迷幻藥欺騙自己,即使活在看似光鮮亮麗的夜晚中,到了早上,周遭仍是一片髒亂和滿滿的垃圾,人們只是得到一時的歡愉,但這種快感就像毒品一般讓人上癮,從外人的角度來看,這種生活是很空虛的,但又有誰能從中脫離呢?這也呼應了男主角先前說的:「每個人都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而非本質」,安樂窩並不是人們過得很好,而是用光鮮亮麗的外再包覆本質的腐敗。諷刺的是,那些看似野蠻的食人族,反而有健身、畫畫等興趣,究竟是哪一邊的生活比較充實呢?答案顯而易見,或是說充實豈是口號喊出來的。
生存者劇照
     食人族代表的正是社會邊緣人,被各方排擠,為了生存只好啃食同類求生,而他們處於社會底層,就如同與社會隔著一道鴻溝(畢竟正常社會中誰會吃人),他們難以生存,也難以翻身,但並不是沒有任何機會,我們可以看出他們也許各有所長,像男主角擅於畫畫一般,問題只在於能否幸運的遇到伯樂。還有一點有趣的諷刺是這樣的人反而比「安樂窩」的人注重情感,片中完全看不到一幕安樂窩居民的交流,僅只於交易,就像一個「資本主義」過頭的社會,男主角對女兒無微不至的照顧不就像許多電影中的父母生活悲慘,仍希望自己的兒女能過得更好一樣嗎?

    當男主角說出自己被當作「邊緣人」的時候,原因竟然是「古巴非法移民」,此處應該是在影射美國對於某些國家、種族的人帶有強烈的歧視,也不給他們機會,不禁讓人懷疑所謂的「民主」真的民主嗎?或只是一種自以為是,而女主角最後了解一切時,反而放棄了安樂窩,選擇跟食人族待在一起,這有2個意義,第一點是儘管大多數人對他們帶有歧視,還是有少數人願意了解、包容他們;第二點是女主角自身的選擇,安樂窩的繁華、空虛、無變化的工作生活就像華爾街金融業一般,你是要選擇過著容易、奢華卻乏味的生活?還是願意過得辛苦,也要踏實的追逐自己的夢想?女主角的選擇也很明確了。
生存者劇照
     本片還有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詞:「Dream」,這個字同時代表了「夢」和「夢想」,安樂窩那種迷幻藥般空虛的生活不就像一場夢嗎?但他們不斷的說自己在那裡的目地是找尋夢想,只是說,卻不去實踐,夢想又怎會有達成的一天?他們過的是追尋夢想的生活?還是如夢似影般的空洞日子?一個片中平凡出現的詞就帶出了很有意思的觀點,人們是否會為了一個穩定的生活放棄自己曾經擁有的夢想?答案是肯定的,但女主角卻沒有這樣,這部片就像這樣拋出許多議題讓你反問自己,且答案都顯而易見,但凡事都不是絕對,女主角偏偏又反其道而行,彷彿代表著那些極少數卻真實存在的人。

    基努李維演的是安樂窩的領袖,就像是美國的代表,而其他國家則是他的女人,滿口幫助他人的大道理,自認為大家都需要他的幫助,到頭來不過是表面上的,而每位與他發生性行為並懷孕的婦女也願意保護他,就是美國在許多國家駐紮(播種),看似幫助他們,其實不過是為了監控,就像那些被囚禁在豪宅中卻滿足的婦女們,不論是從傳播後代的角度來看,或是免費戰士保護的角度來看,到頭來得到「實質」好處的都是領袖,這又是一個對表面與本質的諷刺,也許美國看似國際上的大國,進行著看似幫助他人的事,但他們的動機總是從中取得好處,卻還大張旗鼓聲稱自己是偉大的。
生存者劇照
    金凱瑞飾演的流浪漢則是中立的代表,他不分種族的幫助人,有自己的主見,並不受到強勢國家壓迫,但現實世界中,這種國家寥寥無幾,要不傾向中國、美國等大國家,要不就是跟其他國家結盟,如歐盟、聯合國等組織,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電影中設定的流浪漢從頭到尾都是自己一人,而從他勾引鳥,並做成食物來看,他是一位能夠自給自足的人,不像食人族必須出去獵人,也不像安樂窩需要付錢買食材、食物,在這樣交易盛行的社會,有多少人能夠不靠他人之力呢?也因此女主角不會走上他的道路,這就像是一個幻想一般神祕、特立獨行,生活看似自在,但卻難以實踐。

    剛剛說安樂窩就像在影射美國,但真正的美國呢?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在電影中,僅只於片頭幾分鐘的口說,但一切都是他們造成的,若不是他們干涉,將人分等級,又會出現國家被邊緣,人吃人的慘狀和安樂窩的空虛嗎?這彷彿在暗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干涉引發不少爭執,到最後形成了戰爭,但他們不僅聲稱自己是在幫助解決國際問題,甚至只是派兵支援,問題沒有解決,解決問題的人也不是促使事情發生的人,就像《危牆狙擊》一樣,可能只是倒楣的小兵,沒有原因的上戰場,然而美國呢?他們沒有出現在影片中彷彿暗示了他們根本不打算介入這些事,反正就讓那些國家自身自滅吧,所謂幫助充其量是為自己打廣告,如同片中的廣播內容對比現實是如此天差地遠。
生存者劇照
    裡面有一個人說:「人們什麼都忘了,但有一件事不能忘」,當女主角問他是什麼事的時候,那個人只說:「我也不知道,你要自己去找」,我個人是將這一點解釋為夢想,一個真實的夢想,而不是虛無的夢,每個人心中可能都有一個夢想,希望自己成為什麼人,或是過上什麼樣的日子,然而當生活像安樂窩的人們一樣時,哪還有什麼夢想可言,他們只為活而活,也因為每個人擁有不同夢想,所以那個人無法給出確切答案。當大家喊著我們真實的活著時,背後的牆上卻寫著「這並不真實」,這強烈又突兀的對比顯得格外諷刺。

    總的來說,我個人是蠻喜歡這部電影的,國外影評也都給予不錯的評價,甚至獲得威尼斯影展的評審團特別獎,但對於美國的評價兩極也不是不能理解,作為一部伊朗裔英國導演拍攝的美國片,慢步調、強烈個人風格和意象化敘事本來就使喜歡它的觀眾群為「小眾」,更何況它還非常強烈又犀利的批判「資本主義」與「美國」,喜不喜歡就見仁見智了!
生存者劇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