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9日 星期一

抓狂美術館

    「抓狂美術館」的圖片搜尋結果
    《抓狂美術館》是《婚姻風暴》的導演魯本奧斯倫自編自導的喜劇電影,本片於第70屆坎城影展獲得金棕櫚獎,並代表瑞典角逐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這部電影很有趣的點在於它的幽默來自於極度諷刺,也揭開了許多社會現象的矛盾,藉由這些矛盾讓人感到可笑,也使我看的時候不只覺得好笑,也覺得有些可悲,電影嘲諷了那些自以為高人一等、表裡不一的上層社會人士,並對現代充斥著各式各樣變質的「藝術」進行十分強烈的批判,更不斷挑戰人們道德的底線。
「the square」的圖片搜尋結果    克里斯欽(克萊斯邦 飾)是一間當代藝術館的館長,他們即將展出全新主題《廣場》,他們的宣傳標語是:「廣場是信任與關懷的殿堂,在裡頭,我們有同樣的義務與權利」。某天,克里斯欽錢包被人偷走,於是他想盡辦法要找出扒手,希望要回自己的錢包,同時他也得面對媒體採訪關於新展覽的相關訊息,尤其有一位非常有熱忱的女記者必須應付,而他們公司找來了一個行銷團隊幫忙這次展覽的宣傳,隨著開展時間接近,情況越來越失控,克里斯欽能否挽救這面臨崩壞的狀態。
抓狂美術館劇照
    電影某些程度是在諷刺這些現代的垃圾藝術,這些藝術品可能本身並沒有任何美感可言,甚至沒有任何意義,例如片中有一個區域只是在地上放一堆又一堆的沙子,而作品所要闡述的理念可能根本是後來附加上去的;又以電影的主題為例,「廣場」本該代表著包容、關心,卻與男主角的所作所為相反,他與這些作品的共通點都在「太過刻意表現」,他為了讓自己像個好人,偶爾會幫助別人,那是為了讓他自我感覺良好,每當他犯錯,或是有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上門時,他卻選擇無視。
「the square」的圖片搜尋結果     很有意思的點是克里斯欽其實就是一般人,他所做出的每一項決定都像是大多數人會做的事,所以在看這部電影時,除了他犯錯卻不願意承認時的堅持會讓我覺得討厭之外,大部分的行為都是看起來很平常的,然而當電影「刻意」凸顯「廣場」的意義時,一切都看起來非常諷刺,因為裡面的角色會去關心他人是出自對自身的利益、形象,或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不是發自內心的關懷,這點呈現在小男孩的故事線上,也與那些藝術一樣,只有空洞的解釋,卻沒有實質的意義。
「the square」的圖片搜尋結果     我覺得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是我近期看到很特別的電影之一,它並沒有非常明確的主線,而是由多條故事線穿插,每一個部分在表面上都是反映不同的社會現象,卻都更顯現了男主角的表面與內在的差距,也使這些看似無關的事件能夠在觀眾情緒上有所堆疊,尤其接近尾聲處,有一幕實在太美,甚至是我覺得整部電影最好看的畫面之一,而那幕的畫面是由垃圾構成,也許是要諷刺男主角所身處的世界,但正巧又是主角情感最真實的一幕,極度諷刺,也讓我有些感動、遺憾。
「the square」的圖片搜尋結果     《抓狂美術館》是一部極度反諷的電影,從藝術談到人心,故事從美術館開始,卻旨在探討整個社會現象,節奏算是緊湊,不過我覺得這種有點分散的敘事手法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整部電影的畫面極具巧思,劇情也在後面有所翻轉,算是一部在許多方面都有對比的作品,尤其是片中越符合世俗定義高貴、擁有藝術氣息的人,越缺乏人性,反而是那些底層社會的人更有同理心,整體來說,我覺得這部電影還不錯,推薦給對此題材有興趣的人,我相信可以從中發現不少趣味。
「the square」的圖片搜尋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