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9日 星期四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初戀的滋味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是一部2013年的法國電影,由阿布戴柯西胥執導,本片改編自朱莉瑪侯的同名繪本小說(法文片名為《阿黛兒的生活》),並獲得第66屆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及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而它也是金棕櫚獎首次頒給導演與兩位女主角的作品。

    阿黛兒(阿黛兒艾薩卓普洛斯 飾)是一位15歲的少女,還是高中生的她也在與男生相處後更了解自己的性向,卻礙於周遭環境的壓迫,使她在同儕間從未說出自己是同性戀,甚至刻意在大家面前裝作異性戀,直到某天她遇見了有著一頭藍髮的艾瑪(蕾雅瑟杜 飾),她的世界有了巨大的改變。
本片的敘事其實非常平淡,但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優點,它沒有用太多炫麗的剪輯手法,也很少使用配樂,當片中的角色在談話時,其實都是搭配音效居多,例如吃飯時的刀叉聲,或是店裡的音樂及人群嘈雜聲,這些設計都讓這部電影呈現上更加寫實,而且它也沒有太多的「包裝」,反而是花很大篇幅從角色相處中傳達他們的心境、感受,大量的臉部特寫及互動讓我們可以很深刻感受到角色間的情感,且這些情感是由一段又一段情節逐漸堆積而成,而非一時,電影也不需要刻意用對話強調或表達,僅是藉由一些生活細節即可呈現,課堂內容與角色生活、心境的呼應也相當有趣,甚至第一段課程大概就點出了這部電影的主軸。

    而片中的愛情也很細膩,它在塑造角色摩擦時都是在許多地方就有埋下伏筆,它更傳達了一個愛情中所需的絕不僅是愛,所以它也帶出了兩個角色的目標、價值觀、成長環境等,這些無非是要呈現兩人之間的異與同,相同的部分是促使他們相處愉快的因素,反之則會引起生活中的紛爭,但電影並不是用爭吵的方式處理這塊,而是阿黛兒不停忍受及包容,而艾瑪彷彿也沒有體會到她的感受,固然也使劇情後半段有一個比較大的轉折,這個在我看來是無可避免的,然而,沒有體會不代表不愛,我覺得這點也讓片中的「愛」與「愛情」無法畫上等號。
    這部電影用了很多篇幅描繪了兩個角色的生活瑣事,從還未認識時的校園生活到家庭,甚至到後來出社會工作,兩人相處時也很少一直在談情說愛,而是在聊各自的目標、興趣等內容,這點反而很寫實呈現了兩個人的相處過程,畢竟情侶除了談情說愛還是有很多其他話題,這些內容的設計對角色的認知及情緒堆疊上有很大的作用。這部片多少也提及了法國所存在的階級問題,因為所處的社會階級不同,所接觸到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某些程度也影響到了一個家庭的價值觀,然而,這也使兩個角色在見對方家長時的談話有些尷尬,因為他們對某些事物的觀念可說是天壤之別。

    近幾年的同性戀題材電影層出不窮,這部片有一個特別吸引我的地方,那就是它的重心並非擺在同性戀議題上,反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它其實講的是一個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也是一個女孩情竇初開,首次體驗愛情滋味的經歷、感受,以及情侶間的包容、互助與摩擦。它會呈現兩人共同的話題,或是各自的興趣、專長、價值觀,也有帶到雙方周遭的朋友、親人,以及為了滿足「生理需求」的性事,這些事情都無關性別,也無關愛情,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拼湊而成,每個人也許都經歷過的那些平凡小事,也正是因為這些情節,我們能夠對角色有更深入的體會與了解,甚至能夠投射到自己生活的某些部分。
    同性戀在這部作品中彷彿只是一個故事背景,至少我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並不會覺得它是在探討同性戀議題,也不會因此有任何突兀、尷尬的橋段,這是我覺得本片設計得很好的地方,我甚至不會將它當作一部同性戀電影看待。片中並沒有諷刺、批判那些嘲笑、汙辱同性戀的人,因為那只是呈現一個社會現狀。我覺得這種設計最大的優點在於它不會製造更深的對立,儘管不喜歡同性戀也能感受到角色間真誠的情感,比起批判,更多的是對他們包容與關懷,這些更貼近內在與日常生活的寫實內容反而比較能化解雙方之間的鴻溝,且在這些議題都變成故事背景之後,電影反而能將重點更聚焦在它所要探討的點。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是我近期看完非常喜歡的一部電影,片中對於角色心境轉變有很好的鋪陳,且藉由家庭、校園生活、愛情到工作等多個面向來讓觀眾認識一個角色,使角色更立體,同時也讓這部片有更多值得思考的地方,片中也可以感受到愛情的酸甜苦辣,電影用輕描淡寫的方法帶過一個又一個可能會變成流水帳的情節,但阿布戴柯西胥除了擔任導演,也是本片的編劇之一,他也許非常清楚自己要甚麼,因為這些生活瑣事拼湊的情節都在兩位演員的精彩表現下而有了意義,大量呈現角色的感受與價值觀不僅讓觀眾對角色更了解,也讓情緒有逐漸堆積的效果。整體而言是一部既溫暖又令人感到些許遺憾的電影,非常推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