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PM》(120 Beats Per Minute)是一部法國電影,為《掏空我的愛》、《通靈美人》的導演羅賓康皮洛的新作品,也於本屆坎城影展奪得評審團大獎,廣告真的也算打得蠻兇,算是很出乎意料,因為這是一部注重愛滋病議題的同性戀電影,不論是題材、國家(法國)或類型上,都感覺像是一部會限定地區上映的作品,甚至它不會一部大眾電影(儘管題材真的需要大眾關注),不過我最近在電視或YouTube都常看到它的相關預告,算是很大力宣導,本片也的確是在探討現在當紅的議題。
故事背景在90年代初的巴黎,愛滋病大量蔓延,一群年輕人組成一個名叫「Act Up」的社運團體,他們一起上街抗議漠視的政府,到處宣傳自己的理念,希望人們能夠理解或消除大眾的偏見,更是為了抵抗藥廠壟斷醫療成果,而尚恩與奈森也因為這場活動認識彼此,也迅速加深彼此的關係,然而尚恩早已得病,隨著社會運動越來越大,他的身體也越來越衰弱,面臨死亡逐漸逼近,他只能抵抗,這是一場面對死亡、情慾和愛的垂死掙扎。
這部電影的主旨很明顯是要讓我們理解這個團隊的所作所為,就如同那個團隊致力於讓世人瞭解他們是一樣的道理,他們會到學校發保險套,宣導一些「性知識」或「愛滋病」相關的內容,或是上街宣傳口號,希望政府可以注意並幫助他們,甚至進到製藥公司進行破壞。但最後那點真的有點讓我難以認同,當然他們的出發點是製藥公司不理他們,但他們破壞了別人的辦公室資料對一切就會有幫助嗎?引起關注是必然,但並無法確實解決藥品不足的問題,甚至會引起部分民眾反感。
而電影中對於同性戀之間的愛也簡單帶過,雖然我知道它旨在宣傳愛滋病,但它也花了很大篇幅在尚恩與奈森的感情線上,但他們的關係除了最後4分之1有扶持、照顧的戲碼,其餘的部分真的都在上床、做愛,談論自己過往的性經驗,雖然符合電影的主題,但也實在沒有建立濃厚的情感,一切的聯繫真的只有「性」,好在主要演員表現不俗,面對死亡與身體不適的恐懼、疲憊有呈現出來,不然論「愛情」,不論是《芬蘭湯姆》或《愛情,別來無恙》等同性戀電影都有更多的著墨。
整部片我最喜歡的反而是所有人討論口號、宣傳主旨的部分,可以看見不同人的意見,且從其他人的反應得知他們是認同居多,或否定居多,算是很理性且有效率的方式,沒有太多的過度誇張的渲染。遊行的部分也很不錯,可以看出他們互相扶持,和面對死亡之前的堅持與熱情,也是他們(某些人)在生命結束之前盡的最後一份心力,主要是希望減少像他們一樣因為錯誤知識而得到愛滋病的人,我多少有從這樣互助的過程中得到一些感動。
《BPM》片名就直接翻英文縮寫了,整體來說還不錯看,敘事流暢、快速,卻也有些橋段拖太長(跳舞狂歡的部分),對於愛情戲的描寫過多,卻不深刻,僅在表層的性關係,對於情感的描述偏少,只在接近結尾的地方才有,但在組織宣導理念的部分做得很棒,行動上可以感受到一股熱情的力量,演員表現不錯,但有些行動又不是太讓人信服,反而會讓我覺得做得太過頭,畢竟這種抗爭總是會有優缺點,更何況電影只從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太不客觀。整部電影算是平淡,不過算是值得一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