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你的名字(解析)

    
    《你的名字》導演新海誠的作品題材一向不如宮崎駿那般多元,故事可能也不及宮崎駿細田守,當然,這3人所探討的議題方向本來就非常不同,宮崎駿的作品除了特殊畫風和有創意的故事外,大多數的作品都含有「反戰思想」,而細田守主要在敘述青少年的想法、熱血和友情,新海誠注重的是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充滿各式各樣的人,每個人也都有各自的想法,幾乎不可能沒有代溝,而他的作品所做的就是反映許多狀況,故事代表的就是現實人生,只是經過一層包裝,來填補人們的空虛,不過這會導致2種情形,如果只看作品表面,也就是故事本身,大部分的人都看得懂,有些人會很有感觸,有些人則完全無感,因為生活境遇不同,而且加入一些奇幻元素,甚至還有一個稱得上美好的結尾,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新海誠的作品以這種方式收尾,他以前的作品大都是沉重帶出人們對於生活的無奈,而《你的名字》則是用滿滿的「快樂」與「希望」包裝殘酷的現實,導致過程仍是如此殘酷,而且也將「距離感」和「無奈」表現得很棒,不過結局算是快樂的,有點讓我驚訝;那如果要探討這部作品的深層意義,我猜有一大群人其實根本不會注意這麼多,這些內容要不是象徵或埋藏在故事中,就是各式各樣的細節,當然對於了解的人是一大收穫,甚至能夠看得很愉快,反之則不然,所以導演也說過這部作品的故事其實有設定給特定年齡層或某類型個性的人觀賞,他認為年紀太小的人很難看懂這部作品所要表達的意涵,而太成熟的人卻又會因為缺少一些童趣而無法領悟其中的道理,所以他在這部片加入了非常美的畫面和極佳的音效,主要是為了讓那些對這種劇情無感的人也有對這部作品感興趣,而不希望有人是看完後對於各方面都很不滿意,這也是他近期才有的想法。

    而為什麼新海誠的作品會塞入這麼多風景,與他的過去息息相關,由於他住的小鎮人數不多,他的學生時期有很大一部分是環繞在大自然之中,看著那些美景對他來說是種「解脫」,畢竟,我們都知道年輕人的個性較為衝動,而這些靜態的景物能夠給予他一定的安慰和緩和心情,所以他認真的將自己的家鄉好好用雙腳走過好幾遍,並記住那些美景,也成為他往後創作的元素,他本人也承認自己的作品題材並不算豐富,因為不論是地點、角色之類的設定,都是取材自生活之中,所以常常會有重複使用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他如今住在東京,卻對於這些鄉村、田野的描繪非常細緻,而在人物個性的描摹上也很細膩,這些都來自於日常觀察,也對他的作品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他也希望這些畫面能夠讓人感到「平靜」。

    故事從立花瀧(神木隆之介 配音)的旁白開始,採用新海誠的一慣手法,如詩般華美的字句加上倒敘,讓片頭的旁白和畫面顯得細緻,同時也揭開一切的序幕。首先我們看到的是角色介紹,宮水三葉(上白石萌音 配音)是一名糸守町的高中少女,家中有婆婆(宮水一葉,市原悅子 配音)和妹妹(宮水四葉,谷花音 配音)相伴,她有兩位好友,而且與父親的關係相當不好,某天,她發現自己的課本被寫了「你是誰?」而感到疑惑,懷疑是有人向她惡作劇,而從前面婆婆說:「妳今天正常了」可以知道之前應該發生過什麼事,由於片頭我們可以看到瀧已經進行第一次交換,所以三葉的朋友和家人都對前一天的事感到奇怪應該與此事有關。
     接下來這一段應該是採用插敘,這種手法在本片中到處都是,接著婆婆說著糸守町的習俗歷史,由於200年前發生一場由繭五郎引起的火災,燒毀了神社和古籍,被稱為「繭五郎大火」,這場火災使過去的資料都遺失,所以人們也已經不知道祭典原始的含意,變成了流於形式的存在,我們也從接下來的對話得知三葉的父親拋棄原本的神職,反而參與政治,這讓婆婆感到非常「無奈」,而這無奈是顯示在表情上,所以我認為情緒表達的部分做得挺好的,而三葉則是對於父親不顧家人的態度感到不屑,整個家庭也理所當然的分裂了,在當晚儀式結束後,三葉完成了一杯「口嚼酒」,在換好衣服後發洩了一下情緒,不希望自己被困在這個小鎮,於是站在鳥居下脫口而出:「下輩子要做東京的帥哥」。

    下一段我們看見瀧醒了過來,從他的行為舉止可以看出是由三葉在控制這副軀體,而且這是第一次交換身體,所以可以看出這個時間點應該是插在上面2段中間,這天雖然忙碌,對於許多不習慣的事感到不知所措,但他一直以來都嚮往東京的生活,而且他以為只是作夢,所以就放膽享受,並因為一場意外與瀧的打工前輩奧寺美紀(長澤雅美 配音)拉進關係。在短短的30分鐘之內,時間就已經交錯4次,我們先將時間整理一下會知道是三葉先希望自己能夠改變生活,因此在神社外大喊,不久就發生了第一次交換,分別對應片頭和現在2個時間,而之後他們交換回來,周遭的人覺得他們昨天行為怪異,所以在儀式之前的那一段學校生活應該是目前劇情最新的進展,簡單來說,故事至今的順序述說了三葉交換的第一天(瀧視角)、三葉交換的後一天(三葉視角,得知昨天發生怪事)、三葉交換的前一天(祈求)和三葉交換的第一天(瀧視角),而在這裡,雙方都發現身體互換的事實。
     第二天,雙方都換回自己的身體,時間點也拉回剛開始的地方,這次以瀧的角度來發現事情不對勁經過多次交換,他們在對方的手機或筆記本之類的地方留下標記,像是當天的行程和自己的個性之類的,這樣才不會對生活有太大的影響,但人本來就無法完全模仿,所以在某些「細節」,他們還是會做出不同的決定,不過有了基本上的聯繫與了解,他們對於過著對方的生活都更加如魚得水,也憑著奇特的方式互相溝通,我看過這麼多穿梭劇,有人與人交換,有回到過去或穿越未來,也有跳躍空間,還真的沒看過人和時間一起用上的,而且次數這麼頻繁。

    下一段,婆婆帶著三葉(瀧)前往神體奉上「口嚼酒」,途中說了許多話,比如說解釋「產靈」和「結」,她是這麼說的:「Musubi(產靈/結)是一個土地神,古語叫做產靈,連接繩結的是Musubi,連接人與人的是Musubi,時間的流動也是Musubi,全部都是神的力量,我們做的繩結也是神的作品,正是時間流動的體現,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結,這就是Musubi,也就是時間」,我們可以知道「產靈」和「結」是同一個詞,只是對於不同東西的體現,這段主要是要講出2者的相關,這也是為什麼「結」在這部作品中這麼重要的原因,最後,瀧將含有三葉「半身」的「口嚼酒」放入神體之中,而這個酒也是一種Musubi,當他們回到家時,婆婆問三葉:「你在作夢嗎?」,我認為這是蠻重要的一句話,同時為後面的劇情埋下伏筆。
     接著瀧看見手機被三葉留下「今晚可以看見彗星」等字樣,這天過後,他們之間就再也沒有交換過,而龍也發現手機無法通話,所以依照自己的印象畫出糸守町的風貌,並與美紀前輩和藤井司(瀧的同學,島崎信長 配音)一同前往,卻得知系守町在3年前因為彗星分裂後的碎片擊中,導致全村滅亡,而瀧也在傷亡名單中看見三葉的名字,確定已經死亡的事實,當天晚上瀧發現自己的手上有繩結,但不記得是誰送給他的,之後瀧留下字條請前輩和藤井司先回去,自己則前往「御神體」(婆婆曾經說過一但進入此地便得留下對自己很重要的東西),並找到之前三葉放在此處的「口嚼酒」,一開始,瀧不斷陷入三葉過去的回憶之中,最後再次交換到彗星墜落的那天早上。

    早就知道當天彗星會墜落的瀧,馬上用三葉的身體跑去找她的2位好友幫忙驅散民眾;另一方面,三葉則是用瀧的身體甦醒過來,從「御神體」走出並發現自己在糸守町,看見已經被彗星破壞殆盡的小鎮,意識到自己死亡:當三葉(瀧)拜託完她的好友後變立刻趕往「御神體」,這時進入三葉的回想,原來3年前的她與瀧交換身體後,獨自一人來到東京找瀧,但當她見到瀧的時候,瀧卻不認識她,主要是因為與她交換的是3年後的瀧,所以那時瀧還不認識她,但還是留下了三葉給的「繩結」,時間拉回來,他們2人在「御神體」周圍的環尋找彼此,而2人都對對方有所感應,並在「黃昏之時」看見對方的樣貌,當瀧將繩結還給三葉,並打算在手上寫字記下對方的名字時,時間就到了,而他們所不願忘記的「對方的名字」也漸漸模糊,雖然三葉成功的讓糸守町的居民安全撤離,但2人也就此別過。
     時隔5年,瀧雖然對在「御神體」所發生的事已經不記得,但看到相關的消息還是會心有餘悸,而且總感覺自己在尋找某人,某天,他們2人隔著電車看見彼此,便毫不猶豫在下一站下車,在城市中尋找對方,而最後一幕到了階梯,他們對彼此有了熟悉的感覺,即使只是似曾相似的感覺,兩人仍然留下了淚水,而瀧問了一句:「我們是不是在哪裡見過?」,三葉轉頭對上瀧,隔了這麼久,總算找到生活中一直追尋的那個人,雙方互問:「你的名字是?」

    故事在這裡就結束了,以下我希望分「故事表層」、「細節」和「故事含意」3個方面來講解,先從表層開始好了。首先大家應該都知道瀧和三葉的時間差是3年,所以三葉的年齡是較瀧大三歲,故事基本上是時間交錯改變過去和現在,而當時婆婆說進入「隱世」必須捨棄重要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是他們彼此,而相關的記憶也就在雙方斷開連結後消失了(包含名字),三葉的父親在三葉(瀧)去找他時問了:「你是誰?」,也沒答應幫忙疏離人群,並在後來三葉本人找她時改變心意,這部分在外傳小說中有很詳細的解釋,包含她父親的過去,想知道的人可以找來看一下。就表面來看,這是一步穿梭時空的愛情作品,主要的重點除了效果以外在於角色們的情緒表達,而非劇情本身。
     接下來,我們來談細節的部分,首先來談角色設定,我認為三葉有巫女的職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在日本,巫女負責神社的職務,主要工作有擔任神職人員的助手或是進行儀式,像是三葉進行「神樂舞」和「口嚼酒」,加上片中對於「結」的解釋,其實巫女在某方面是與「產靈」(土地神)有所連結,而她站在鳥居下也肯定與文化有關,,因為鳥居在日本代表著人與神之間的界線,也有祈福的功能,所以一開始三葉在神社外大喊著自己的願望可以視為是一種像神的祈求,而她也獲得了回應。第二點要講的是關於「黃昏之時」,片中有一段老師上課說過:「黃昏之時,世界的輪廓會變得模糊,可以看見非人之物的時刻,也叫作『彼者為誰』」,我認為這個情形第一次是出現在婆婆問瀧:「你在睡覺嗎?」,當然從整個故事可以知道婆婆原本也是巫女,所以可能多少有點影響,但瀧畢竟也和三葉交換很多次,所以她能夠看出當時所面對的不是三葉應該是因為「黃昏之時」的關係;第二次也就是在瀧與三葉相遇之時,這部分在影片中有直接說出,應該沒太大的問題。

    而為什麼時空可以改變和瀧為什麼可以再次回到過去都與「結」有很大的關係,婆婆說過Musubi可以斷裂,然後再次連接,而Musubi代表人與人、繩結和時間,意味時間也是可以重組的,所以這部作品在設定上其實是有一些獨特的規則可循,而大家都知道瀧可以回去是因為他喝了含有三葉半身的酒,婆婆在片中曾對正在喝茶的三葉說過:「這些也是一種「結」,當喝下去之後會和你的靈魂產生連結」,而三葉拿去供奉神明的「口嚼酒」是一種儀式,酒裡含有三葉的半身,主要是為了與神產生連結的媒介,而瀧將這杯酒喝下去使自己的靈魂與三葉的「半身」產生連結,於是回到三葉尚未死亡的時候,我們其實可以從過程看出瀧與三葉的靈魂相連,透過「結」繫住彼此,而關於過去的記憶也一個接一個顯現,明確一點的說,是瀧的靈魂與三葉的靈魂進行聯結、融合的狀況,因此瀧能夠得之三葉的過去。
     關於隕石(彗星)的命名「迪亞馬特」在神話中是一名女神,而後來被小說家所運用,則有了「地球的前生」的含意,所以我們其實可以將這顆彗星視作過去,而地球視作現在,而彗星在地球上留下坑洞表示過去留下胎記,而這個記號是容易被遺忘的,卻又是難以恢復和捨去,所以從這個彗星的命名和墜落其實能夠與整個故事相呼應,比如3年前得到繩結卻已經印象模糊的瀧,或是最後交換結束的2人,這2段他們都記得與此事相關的那個事物是他們所要追尋的,也可以說是重要的,一直銘記在心,如胎記般無法忘懷,卻又像大夢初醒,只有模糊的記憶,就像新海誠在這部作品中所注入的觀念:「人與人之間有一定的隔閡,但是真的有那麼容易遺忘嗎?」。我們也可以知道糸守湖就是一個隕石坑,而「御神體」中的壁畫比起預知未來,我比較偏愛解釋成那是描繪過去,依劇情的描述,這是1200年才能看見一次的彗星,而我們在後期能夠知道糸守湖是於1200年前炸出的隕石坑,我們也從瀧翻宮水神社可以得知宮水神社的存在時間是從446到2013年,這個部分是顯示於畫面中的,好像沒有口述,而由於第二次破壞導致小鎮毀滅,因此有2013到2016的3年時間差,基本上,這代表有2個一樣的彗星撞擊糸守町2次,而且是類似的情況,既然宮水神社存在超過1200年,「御神體」中的壁畫是當時的記錄也是很合理的,如果按照這部作品的內容來看,說一切的發生是因為「神」要守護居民其實並不為過,藉由兩人交換改變過去和未來,拯救小鎮居民。
     為什麼會有人說這部作品的時間軸很複雜呢?我想是因為解釋方式,如果三葉的身體是瀧在控制,那身在東京的瀧又是誰呢?這樣矛盾的現象也就是悖論,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無法同時身在同一個時間的2個地方,所以不少人對於這部作品不用時間解釋,而是平行時空。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故事一開始只有一個時間軸,那就是瀧活著,而三葉死亡,我們姑且稱這個時間軸為A;而後來插入一個三葉活著時,向神明祈求轉世的時間軸,我稱它為B,而這個時間軸到三葉死亡就中止了。這2個時間軸的時間相差3年,所以是A(2016)與B(2013)並行,舉個例子,如果說手機簡訊在瀧打電話前都還在,就意味著三葉還存在,但如果她當時已經死亡又怎麼可能存在,所以這是用時間解釋很大的缺點,我認為這就與Musubi的性質有關,那就是「扭曲」、「纏繞」,看完這部作品的人,加上我上述所說,應該不會否認本部作品牽扯到「神」(產靈),依照新海誠的過去的習慣,很多作品的內容確實超越科學,更接近將科學與神靈進行結合,而如果是兩個平行時空(A、B)交錯在一起,此時2個時空的人都還活著,那簡訊可以顯示在手機上合理得多,也確實會在連繫斷開後消失,畢竟,這本是不互相干預的2條線,卻受到外力(Musubi)使他們產生連結,唯一會讓它們繼續干預的辦法就是藉由交錯的時候改變B,讓它不在2013年中止,而是延續下去,如果沒有改變,那他們之間就會恢復原狀,所以第一次瀧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而這時他還會有記憶是因為兩個時間軸互相影響,兩邊應該都是有所改變的,但是作為一位與神溝通的人(巫女),三葉在拯救居民這件事情上失敗,導致全村滅亡的命運,沒有達成目標,因而走向原本的道路,所以此時三葉也還是有記憶的,只是那個記憶一直停留在三年前。
     而瀧發現三葉死亡於3年前後便前往「御神體」,並喝下了口嚼酒,於是瀧與三葉3年前的靈魂進行連結,也可以當作是兩個時差3年的時空重新找到一個連接點,兩個時空連接上了,自然回到交換靈魂的狀態,我想這就是Musubi另一個特色「還原」,最後兩人在黃昏之時見面,這也是一個我認為用時空解釋較為合理的部分,如果是兩個時空交錯,那麼看到「非人之物」的解釋是成立的,因為兩個世界並存,而用時間解釋,就有很大的問題,畢竟,看到「看不見的事物」應該是兩者都存在,只是看不見彼此,如果是同一個世界,只是時間不同,那他們見面的地方究竟是2013年還是2016年?這個部分就矛盾了,而三葉也在這次完成拯救居民的任務,兩人也就失去「重要的東西」,對應了Musubi的「斷裂」,當另一個時空再次導回正軌,分裂的兩條時間線自然也接上了,如同「再次連接」一般,所以主角們在5年後相遇才會對彼此還保有印象,因為這已經是同個世界了。當你拿Musubi的性質(扭曲、纏繞、還原、斷裂、連接)對照婆婆先前講的話,其實會發現不只是全部的功能都出現在片中,發生的順序甚至與婆婆講的順序一模一樣,這應該也算是個伏筆吧。
     以下這一段很有可能是我個人過度解讀,看看就好,我們可以知道2人交換的時間是3年,數字本來在不同文化就有不同的解釋,3有前世、今生和重生的意思,對應女主角大喊:「下輩子要當東京的帥哥」,而我們也知道一開始的故事中三葉是已經死亡的,所以比起交換,更像是一種轉世,而2人相遇是在5年後,5有幸運、圓滿的意思,一方面對照圓滿結局,一方面2人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並再次認識也是非常幸運的,當然3和5是很多作品慣用的時間,可能導演根本沒想這麼多,但就算這只是個巧合還是很有意思。另一個是劇中的老師,有許多人看了之後認為她與《言葉之庭》的女主角是同一人,這不僅是因為名字讀音像,還包含長相、教授科目,甚至連聲優都是同一人,不過我並沒有對這注意太多,可能是給粉絲的小驚喜吧,反正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
     導演說過這部作品的靈感一部份是來自日本311地震,同樣的災難,同樣的不幸,而刻意在片中強調這顆彗星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奇景,人們能夠看到是幸運的,而幸運與不幸則是取決在人,對於受害的居民格外諷刺,但相較於新海誠以前作品結局的遺憾惆悵,《你的名字》雖然是開放式結尾,但還是圓滿且充滿希望的,導演說:「這個結局是準備給大家的」,既然人們的生活已經受過太多痛苦,這次導演刻意做了一個圓滿的結局,主要是給予那些失落的人有繼續奮鬥的勇氣,並能夠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勇敢叫身邊的人,不再為悲傷哭泣,而是因感動笑著流淚,就是這樣一部用絕望帶出希望的作品讓許多人心中的空洞被填補,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儘管《你的名字》在台灣和日本都叫好又叫座,但不論是口碑和票房(日本連續9週票房冠軍)都有一定差距,因為對於那些曾經身歷其境的人恐怕還是會有比較深的感觸,當然會不會被感動,我想還是與生活有極大的影響,縱使本片可能老梗、太過樂觀,卻總是能撫慰到一些曾經也有許多傷痛的人,我想這是有些人感動,有些人沒有最主要的原因,因為有些人注意的是作品的過度樂觀,有些人注意到的則是絕望,而在絕望之後才品嘗到希望的滋味,也讓某些處於低潮的人著實更有勇氣面對生活,這正是本作品所希望傳達的。
    而新海誠最主要的靈感來源來自日本平安時代女性「和歌」歌人小野小町的一首詩詞:「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處處與《你的名字》相呼應,主角間的交換如夢一般,我們可以看出在打電話之前他們並沒有見過彼此,只有藉由周遭的事物和留言了解對方,可以說是奇特又飄渺的互動,而婆婆問:「你在作夢嗎?」,瀧便回到自己的身體,暗示兩人交換如夢一般,畢竟她也有經歷過這一切,了解這種感覺,而最後2人的連結斷開後也如同大夢初醒,心中還是有著模糊的印象,卻已記不起細節,而夢並不完全是虛構的,它可能呈現的是你的過去或未來即將發生的事,如同許多社會上發生的事一般,也許對你來說是虛幻的,卻又在某些部分如此真實,只是以另一種方式表現,所以在故事中,瀧和三葉其實沒有相遇過,卻還是有似曾相似的感覺。而為什麼他們醒來會不自覺流淚,主要應該是因為2人都還知道心中有個重要的人卻怎麼樣也想不起來是誰的那種惆悵。
     這部作品的表現手法給我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感覺,如《星際效應》、《全面啓動》等作品,將複雜的觀念用一般人都看得懂的方式詮釋,所有抽象的概念通通實體化,但2種作品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注重科學理論,而後者注重文化與習俗,所以對於片中的巧合、美滿不需要有太多額外解釋,因為那是神的守護、巫女的祈求,而本片與《星際效應》的重點有一個很大的相似處,在於強調人的「情感」之重要,《星際效應》所說的也是「愛」能夠穿越一切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是永恆的,基本上,這方面與《你的名字》一模一樣,就是取材不同罷了,雖然《你的名字》與大多數青春愛情作品是同一個套路,但就論設定與細節使我覺得還是較其他作品好一些,至少,整部作品呈現出來的效果是幽默、有趣,而不是一味看主角們為愛情搞得死去活來,反倒是部純愛作品,本作是設定在一個有神靈的世界,不論是時間交換、改變、扭曲都是來自於文化,除了片中一些手機沒時間等漏洞,故事本身沒有太多不合常理的地方,我也覺得相較於現在許許多多的愛情作品,本片不論是效果上的成就或是意義都好多了。
     雖然《你的名字》看似是一部充滿奇幻劇情的愛情作品,但背後實質的意義在於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方面是年輕人步入社會的興奮與惶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緣份與奇妙的情感(親情、友情、愛情)連繫,而「距離感」的部分也確實有談到,並用了時間當作兩人的隔閡,兩人是如此接近,卻有著難以跨越的界線,如同片中過程充滿困難與失望,但不代表完全無法跨越,這當然就是他們再次相遇所要表達的,這方面的表現就非常「具象化」,本片談著傳統文化的流逝,乃至於認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個「儀式」,同時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情感,而我們所要記住的不是一個東西的「名稱」,而是「意義」,雖然本片叫做《你的名字》,追尋的卻不只是那個遺忘的名字,而是人與人的那段情感、羈絆,這也是為什麼最後雙方不記得彼此的名字,卻還是憑著「感覺」找到對方,主要還是強調人的情感難以割捨,不過同時也道出人的重點在於「人」本身,而不是一個詞,對於傳統,我們要了解的也是背後的意義,而不是「流於形式的儀式」,如同福島的事件一般,要記住的是事件給予人們的意義,而不只是名稱,只要能記住那個「意義」,便如同本片的結局一般,未來是有希望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放下、改變,並走出過去,而改變與走出過去其實是呼應三葉的死亡(絕望)與存活(希望),需要改變的是心態與認知,藉由這些改變走出絕望,才能面對接下來的人生,所以這其實是一部隱喻性極強的作品,同樣是「創作理念」與「細節」賦予它意義,如果沒有這些細節與設定,我想應該沒什麼人會將它與311地震聯想在一起,所以我之前說過這部作品的重點倒不是整體故事,而是那些可能會被忽略的地方,我想這是為什麼本片要以快樂結局收場,因為這個結局本身就是一個「暗示」與「緬懷」,所以你可以說它太過一般,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上面那是它要表達的意思,好像又非得如此收尾不可,至少結尾必須是好的,我想這是新海誠這次改變收尾方式的一個重大原因,如果不理解這部作品的含意,也許會對它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因為許多內容注重暗示而可能會顯得刻意或通俗,也必然被某些人當作胡扯,而且這些細節所要表達的東西也不是每個人都了解,總之,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而對於這部作品有不同的認識,其實蠻建議以後再看一遍並思索它所要傳達的意義,如果還是不理解,就看看畫面和聽聽音效吧,應該還是ok的。

沒有留言: